
此壺用朱泥燒制,坯體堅致,表面平滑泛光,為朱泥小壺。它通高為6.0厘米,最大橫徑為11.5厘米。壺腹近似圓鼓,口沿與底足大小基本相似,只是腹身的最大處稍向下移,以增加壺的平穩感。其上的壺蓋,與腹身的上半部呈同一弧度收縮,正好形成一個(gè)饅頭狀。壺蓋上的蓋紐,猶似一個(gè)縮小的壺蓋,亦呈饅頭形,與蓋相接。這樣一小一大,使人看起來(lái)和諧一致,上下呼應。壺嘴彎曲,近出水處稍向外伸。壺柄有較大回轉,呈倒耳狀。通體使人有落落大方,古拙藏秀之感。它應驗了錢(qián)鐘書(shū)在《談藝錄》中所說(shuō):“譬若圓然,其中心無(wú)所不在,其外緣不知所在”。壺的底部還題有“溪水綠生煙”詩(shī)句,其旁落款“鳴遠”,表明此壺為陳鳴遠所作。與此壺造型相接近的還有一把鳴遠小把壺,只是整體稍大了些,壺的通高為7.5厘米, 從嘴到柄的最大橫徑為13.0厘米。壺底用行書(shū)署名“鳴遠”,其旁有篆體“陳”字圓章和“鳴遠”小方印。
陳鳴遠,生卒年月不詳,為清初人,號鶴峰,又號壺隱,紫砂大家,善制紫砂壺雅玩。由他制作的紫砂壺,式樣新穎,雕鏤兼長(cháng),是公認的清代紫砂大家中的杰出代表,當時(shí)就有“海外爭求鳴遠碟(壺)”之說(shuō),由此可見(jiàn),鳴遠紫砂壺之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