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件霽藍釉蓋茶碗,造型規整秀美,圖案紋飾金銀,描繪工細,盛世特征鮮明,給人以華貴侈靡的時(shí)代風(fēng)尚。
金彩繪瓷器,是清代的創(chuàng )新品種之一,最早出現于康熙時(shí)期。此類(lèi)器具耗資巨大,多見(jiàn)于小件器物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金彩器,器外通體施金彩,珍貴罕見(jiàn)。金銀彩繪的施彩方法是,先將金銀磨碎成粉,與水混合,等金沉淀后,將其干燥,使用時(shí),取出溶于適量的橡膠水中,再摻加鉛粉,金子與鉛粉的配比為三十比三,然后同其他釉上彩繪顏色一樣,用筆繪于瓷器的表面,入窯焙燒。清代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鼎盛時(shí)期,金銀繪瓷器都采用此法。清代后期,德國人居恩發(fā)明的“金水”傳入中國,于是用金描繪的瓷器數量大增。金水的使用,改變了用金粉作畫(huà)耗金量大,成本高的缺點(diǎn)。金銀彩繪茶具,在清代后期較為普及。
此蓋茶碗的色地是霽藍單色釉面。霽藍是景德鎮窯從元代開(kāi)始成熟使用深遠的釉色,釉料以氧化鈷為呈色劑,含量為2%左右。清代乾隆霽藍釉瓷是名貴的單色釉瓷器。霽藍釉上描繪金銀圖案,更為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