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與天主教
歐洲最初的飲茶傳播者是16世紀到中國及日本的天主教布道者。1556年第一個(gè)在中國傳播天主教的葡萄牙神父克魯士,約在1560年返國后介紹:“中國上等人家習以獻茶敬客,味略苦,呈紅色,可以治病,為一種藥草煎成之液汁。”意大利傳教士勃脫洛、利瑪竇,葡萄牙神父潘多雅以及法國傳教士特、萊康神父等也相繼介紹:“中國人用一種藥草榨汁,用以代酒,可以保健康,防疾病,并可免飲酒之害”,“主客見(jiàn)面,互通寒暄,即敬獻一種沸水泡之草汁,名之曰茶,頗為名貴,必須喝二三口”。他們在學(xué)得中國的飲茶知識和習俗后,向歐洲廣為傳播。
茶與伊斯蘭教
伊斯蘭教在中國北方及西北邊疆的回、維吾爾、哈薩克、烏孜別克、塔吉克、塔塔爾、柯?tīng)柨俗?、撤拉、東鄉、保安等民族地區傳播最廣。這些地區大部處在高原地帶,氣候寒冷,以畜牧業(yè)為主,并以乳肉類(lèi)為日常主要食品,蔬菜奇缺,在長(cháng)期生活實(shí)踐中,逐步認識飲茶不僅能生津止渴,且有解油膩助消化等功能,加以伊斯蘭教戒律是不能飲酒,于是以酥油茶、奶子茶等敬客,蔚然成風(fēng)。不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,如摩洛哥、阿爾及利亞、埃及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伊朗等都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