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件宣德寶石紅僧帽壺,通高20厘米。為鼓腹、圓頸,僧帽式口,矮圈足。壺的一側有嘴,與頸部流槽相通;與其相對的另一側,有如意狀把柄與頸、腹相接。腹部上大下小。蓋上的一面有一流形與嘴相吻;另一面有系,與壺身的把柄相連;蓋上還有鈕,可隨時(shí)將蓋上下啟動(dòng)。壺身施以一色紅釉,紅艷透光,煞是可愛(ài)。
寶石紅,實(shí)為紅釉的一種。因這種紅釉,明亮透紅,閃閃泛光,猶如紅寶石一般,故有“寶石紅”之稱(chēng)。這種銅紅單色釉瓷器,始于明永樂(lè )年間,但它不同于鈞窯的銅紅瓷,“鈞紅”是紅中透紫或透青,常需兩次燒制而成;而由當時(shí)景德鎮窯燒制的寶石紅器皿,是生坯掛釉,一次燒成。這種紅釉具有鮮艷的紅色,燒制的難度很大,對燒成條件要求很高,質(zhì)量很不穩定,有“火之藝術(shù)”之說(shuō),所以,要燒成一件寶石紅茶具極為不易。明代王世懋著(zhù)《窺天外乘》,對明永樂(lè )、宣德年間瓷質(zhì)茶具曾經(jīng)作過(guò)這樣的評價(jià):“永樂(lè )、宣德間內府燒造,迄今為跺。其時(shí)以棕眼、甜白為常,以蘇麻離青為常,以鮮紅為寶。”由此可見(jiàn),這件僧帽壺之珍貴所在。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的珍貴,道理也在于此。歷史上曾出現過(guò)寶石紅瓷仿制品,清康熙仿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就是一例,此壺通高21.0厘米,造型與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幾乎完全一致,釉也很相似,幾可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,但若細細體察,相互比較,才能從大小、形體、釉色中找到一些微小的差異,只是一般人難以識別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