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稱(chēng)“天青泥”、“紅棕泥”、“底槽青泥”、“大紅泥”,為制作紫砂茗壺的主要原料。深藏于黃龍山巖層下數百米,在“甲泥”礦層之間。
天青泥:其質(zhì)細膩呈青藍色,產(chǎn)于清代中期,現已失傳。
底槽青泥:位于礦層底部,塊狀中有青綠色的“雞眼”、“貓眼”,色呈偏紫泛青,細而純正,十分稀少 紅棕泥:位于礦層中部,呈紫紅色、紫色,隱現綠色斑點(diǎn),質(zhì)軟致密,間有微小的云母閃爍。
大紅泥:位于礦層中,少量出現。云片狀結構,呈紫紅色澤,鮮艷明麗。
礦層分布不同,燒成溫度范圍較寬,其最佳燒結溫度在1180℃左右
本山綠泥類(lèi):俗稱(chēng)“本山綠泥”,古名“梨皮泥”。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,燒成陶后現梨皮凍色(米黃色)。產(chǎn)于黃龍山巖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,僅數厘米厚,位紫泥上層與巖板間,俗稱(chēng)“龍筋”。其礦物組成為水云母、高嶺石、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。